top of page

走進中國園林:從八大構圖技巧看懂「畫中遊」

當我們漫步在中國園林中,總能感受到一種「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自然美。這種美並非隨意堆砌而成,而是設計師們運用高超的造景手法精心構築出的一幅幅動態畫卷。正如《園冶》一書所說,中國園林的美是一種「畫境」,它將自然之美濃縮於有限空間,並引導我們行走間,體驗一場身歷其境的「畫中遊」。


1. 借景:借山借水,讓空間無限延伸

借景,顧名思義,就是將園林外部的景物巧妙地「借」入園中,讓其成為畫面的一部分,創造出「尺山寸水,咫尺千里」的宏大意境。這種手法可以突破園林的物理邊界,讓有限的空間顯得無限開闊。


拙政園中,園林設計師利用園外的北寺塔,使其與園內的亭臺樓閣、小橋流水相互映襯,讓這座千年古塔彷彿成了拙政園的遠景。當遊客在園中行走時,時隱時現的塔影,不僅豐富了園林的景觀層次,也為這座園林增添了歷史的厚重感。


中國園林與建築藝術


2. 框景與漏景:如畫如詩,引人入勝


框景漏景是兩種相似又互補的技巧,它們都旨在引導觀者的視線,將景觀「框」成一幅畫或創造「若隱若現」的詩意。

  • 框景利用門窗、洞門、或樹木枝葉作為「畫框」,將遠處的景色截取成視覺焦點。

  • 漏景則透過花窗、鏤空牆面或假山石縫,讓觀者能從縫隙中窺見一部分景色,引發探索的好奇心。

  • 留園的「古木交柯」亭,設計師利用亭子窗戶作為畫框,將窗外樹木的姿態與遠處的假山框入畫面,形成了一幅充滿詩意的「天然畫作」。而在蘇州網師園中,你能在假山石縫或牆面洞門中看見若隱若現的亭臺,這便是利用漏景手法來創造視覺上的懸念。


3. 障景與對景:先抑後揚,引人入勝


障景對景常搭配使用,創造出一種「先抑後揚」的戲劇效果,讓遊覽體驗更富層次。

  • 障景在遊客剛進入園林時,用牆、樹木或假山阻擋住視線,讓園林的全貌不被一眼看盡,營造神秘感。

  • 對景則是在遊覽動線上,將兩個相對獨立的景點相互對應,形成視覺上的呼應與對話。

  • 許多園林的入口處,設計師會用假山石或屏風牆來障景讓遊客看不清園中全貌。當你繞過屏障,眼前豁然開朗,「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感油然而生。而在拙政園的「遠香堂」,設計師運用對景手法,從堂中向外看,可以看到遠處的「香洲」石舫,形成視覺上的對應與平衡。

中國園林與建築藝術


4. 添景、夾景與映景:豐富細節,創造詩意


這三種技巧則是用來細化景觀、增加畫面深度與詩意。

  • 添景是在空曠的遠景中,加入一些小景物,如一株竹、一塊石,讓畫面更豐富。

  • 夾景是用兩旁的建築物或樹木,將遠處的景色「夾」在中間,使其成為視覺焦點。

  • 映景則是利用水面倒影,創造出虛實相生的夢幻意境。

網師園,你可以在「月到風來亭」看到設計師運用映景法,當月亮高掛,月影與亭子的倒影映在水面,與實景相映成趣,創造出空靈的意境。


中國園林與建築藝術

亭子與園林設計


在《園冶》一書中,亭子的功能遠不止於遮陽避雨,它更是一種「無中生有」的藝術。

園林本無景,然而當設計者將一座亭子安置其中,並賦予其一個與周圍景觀緊密相連的名字時,便有了景。這名字,就像一支點睛之筆,將原本平淡無奇的角落,轉化為一幅充滿意境的畫。


例如,「觀魚亭」讓人心生閒情,想像魚兒在水中嬉戲的畫面;「待月亭」則引人聯想在月光下靜候的幽靜氛圍。拙政園的「待霜亭」更是妙筆生花,它並不直接點出楓葉的紅艷,而是透過「待霜」二字,暗示了秋日楓紅的意境,彷彿亭子正靜靜等候那片火紅的景色降臨,讓觀者在腦海中勾勒出深秋時節的美景。


如此,亭子便不再是單純的建築,而是成了景觀的靈魂,它讓人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體會到設計者賦予景色的巧思與詩意。


從課堂到實踐:用新視角欣賞香港園林


下次當你走進園林時不妨放慢腳步,用我們今天學到的「構圖」和「命名」技巧來重新解讀你眼前的景色。你會發現,這不僅是一場視覺的盛宴,更是一場充滿詩意的智慧之旅。


若你身處香港,這裡也有許多值得你用這種新視角去探索的園林,例如:九龍寨城公園,荔枝角公園(嶺南之風),鑽石山南蓮園池等等。拿起你的手機或相機,用這些構圖技巧去捕捉屬於你的「畫中遊」!


如果你希望透過攤位、展覽、課程或教材形式讓大眾、學生深入學習中國古建築這個中華智慧集合體,歡迎聯絡我們教學顧問聯絡!




延伸閱讀:

園冶


#中國建築文化:走進中國園林 從八大構圖技巧看懂「畫中遊」




 
 
 

留言

評等為 0(最高為 5 顆星)。
暫無評等

這篇文章不開放留言。請連絡網站負責人了解更多。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