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大木作(2):古人使用榫卯與石頭抵抗地震的古建築智慧
- wut6muk6
- 2024年9月6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已更新:2024年9月19日
談大木作系列來到第二期,上期講到中國古建築因為氣候、技術傳承和有抗震需要等等而發展出建築榫卯、斗栱的技術,能做到「牆倒屋不塌」,我們將現存古建築和相關大地震(6級或以上)的紀錄放到文章的最後,今次介紹兩個古人的建築設計巧思:
榫卯
榫卯在任何木材接合的地方基本上都可以用到,按照木匠的現場判斷使用最適合的榫卯。 在「住」的要求上,由架構,到斗栱、家具設計上等等也能應用。
這裏舉一個最基本,也是小朋友也能動手做的一個榫卯:十字搭接
將兩塊木材分別在中心位置開出材料一半厚度的長形缺口。
然後將兩塊木材交叉置放,使兩塊木材的缺口互相嵌入,形成十字交叉的接合方式。
這樣兩塊木材就通過缺口互相嵌合鎖合在一起,既牢固又具有一定的運動彈性。
十字搭接榫卯其實是最常見也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榫卯,巧妙地運用木材的彈性,若有任何震盪或擺動,連串榫卯和斗栱組合就有如一組大彈簧,抵銷大部份地震的能量,體現出以柔克剛,順應自然的哲思。
關於木結構建築如何防震、抵抗自然挑戰的話題能夠展開非常之長,這裏再舉一個例子:
2. 柱礎
柱礎,是一個石造構件,用於將柱與地面連接。由於木材接觸到泥土會腐爛、分解,甚至使建築整體下沉,使用柱礎用以分隔之用,在氣候比較潮濕的南方的柱礎會比北方更高,柱礎上會有更多空間作雕刻裝飾。
那「柱礎」到底是如何連接起「柱」的呢? 如果看看例子你會發現,木柱其實只是垂直放上去,或者好像電池的正極端一樣凹進去石造的「柱礎」,原因就是避免地震時石頭將木材從中間折斷,而且透過擴大接觸垂直面來讓柱和「柱礎」有空間移動以抵銷震盪,甚至有些木塔其中一些柱是凌空的呢!
有人會說,那中國也有很多古代建築不是用斗栱和榫卯來起的,例如用磚建起來的塔,也很堅固,能聳立很多年呀!
沒錯,磚砌的建築也能存活很久,但另外一個尤其需要斗栱的原因就是「出檐」,也就是讓屋頂的延展更遠、更高,有遮太陽、擋雨水的效果,下一期會再簡談「出檐」如何讓中式建築更加雄偉!
想讓學子也認識到中式建築的獨特美學、欣賞古人的生活哲學,請密切留意我們的專頁,或與我們聯絡!我們能夠為學校提供中華文化體驗服務和教案設計。
延伸閱讀:
https://gogohsu.blogspot.com/2017/01/blog-post.html https://www.buddhistdoor.org/news/中國最古老的大雄寶殿奉國寺大雄殿如何保存千年不朽/
中國歷史上的大地震 https://www.fuzhou.gov.cn/zgfzzt/fzjzzl/fzjzzl/kpzs/201609/t20160930_212696.htm 中國唐-宋時代木構建築









![中國古建築如何抵抗來自大自然的挑戰[1]](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858b3d_e75047fc803147c8bff06b98e16fb407~mv2.png/v1/fill/w_980,h_695,al_c,q_90,usm_0.66_1.00_0.01,enc_avif,quality_auto/858b3d_e75047fc803147c8bff06b98e16fb407~mv2.png)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