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認識大木作(1)-中國古代建築如何抵抗來自大自然的挑戰?

探索中華文化中的古代建築建築智慧


中國古代建築


中國古代建築

萬神殿、比薩斜塔、羅馬鬥獸場,是非常熱門的旅遊景點,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三座建築之間有什麼共同點? 


答案是石造建築。(或者都是位於義大利等等)


在我們身處的東方,有沒有想過好像很少有機會見到如此巨型(尤其向高發展、人日常起居的)石造建築,這是為什麼呢?


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教堂的高度,比北京紫禁城最大的太和殿連三層石台基高了100米。原來有非常多有趣的原因導致東方比較多木造建築,西方較多石造建築,包括宗教,哲學,工藝傳承,科技水平等等,今次我們用地質學的角度理解。


歐洲與太平洋板塊的地質結構

歐洲地質結構相對穩定,主要因為它位於歐亞板塊的核心位置。此板塊性質穩定,不同於環太平洋地區活躍的火山帶。此外,歐洲大陸地質年代久遠,地殼具有高度堅固性,自然地震活動相對較少。


地震主因是板塊運動,歐亞板塊相對穩定,故歐洲地震率低。相比下,太平洋及印度洋板塊邊界活躍,使中日台等地易發生地震。


位於活躍太平洋區的中國古建築是如何在頻繁的地震-這個大自然的挑戰下倖存的呢?


中國古代建築的哲思

著名建築史學家梁思成曾說:「中國建築既以木材為主,宮室之壽命故乃限於木質結構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是緣於不着意與原物長存之觀念,蓋中國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滅之工程,欲以人工與自然體竟久存之實,且既安於新陳代謝之理,以自然生滅為定律。」萬物無常是中國的傳統宗教及哲學思想,安於與自然同呼吸,與西方刻意追求的永恆不滅有所不同。


輕便、容易取材、快速生長的木造建築,和「榫卯」結構就是古人的答案。


榫卯結構


中華文化
位於黃大仙的仿唐宋風格建築-志蓮淨苑


下期我們將更深入探討中國古代如何使用木材和「榫卯」為人構建起居空間,想讓學生了解、甚至動手接觸更多「榫卯」與中華木藝文化,歡迎與我們聯絡!我們能夠為學校提供中華文化體驗服務和教案設計。






*註:除了地質上的分別,在宗教(西方向上發展的教堂對比華夏祭壇向橫發展),技術流傳上都有不同因素,令到東西方有如此分別,本系列文章文以中華古建築承重、抗震設計、文化符號等展開探討。



**延伸閱讀:

《從前在羅馬。 過去的地震如何重新設計城市》




Comentarios

Obtuvo 0 de 5 estrellas.
Aún no hay calificaciones

Los comentarios se han desactivado.
bottom of page